最新房源信息

更多>>

头条新闻

长沙20余万户棚户区家庭搬新房

发布日期:2017-01-03 来源:0731房产网

“路拉通了,以后变化肯定更大。”在黄兴北路营盘路至开福寺路路段今年通车后不久,刘爹爹牵着小孙子在路上散步。一年前,刘爹爹还是这条路上的棚改户,而现在,刘爹爹一家人已经搬离了棚户区,搬进了明亮舒适的新家,不再与低矮的屋檐、逼仄的房间做伴。

在长沙,像刘爹爹这样面临住房困难的家庭还有不少。在市委、市政府的领导下,市住房保障局本着“带着责任和感情,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,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安居梦”的总体要求,扎实推进安居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工作。截至2016年11月底,全市通过棚户区改造改善住房条件的家庭累计达20.81万户,通过公共租赁住房、经济适用住房等享受住房保障家庭23.02万户(人)。

长沙市安居棚改工作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们,始终以让老百姓“住有所居”为重要目标,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,打造了安居棚改工作的“长沙模式”。

A 今年铺排129个棚改项目

现已完成年度任务的100.72%

数据显示,仅今年一年,长沙市就铺排了129个棚户区改造项目,截止到今年11月底,全市已改造42646户,完成了年度任务的100.72%。长沙市的棚户区项目推进可谓是一日千里。

长沙市的棚户区改造工作能够顺利快速推进,关键便是在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推进过程中,始终将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作为棚户区改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尊重群众自主选择权,切实做好每个项目的安置方案,突出货币化安置,从而取得了一举多赢的效果。

截至2016年11月底,全市共发放棚改安置补贴7456户、11.18亿元。棚改户文勇(化名)告诉记者:“买新房子和装修加起来花的钱,和拆迁得来的钱差不多。”现在,棚户区改造突出货币化安置,在发挥房地产市场去库存效应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。

B 以“四增两减”为导向

有效破解“城市病”

除了让棚户区改造的居民获得了实利,改善了民生之外,棚户区改造的推进也改变着长沙的城市面貌,成为了有效破解“城市病”的重要手段之一。如天心区碧湘街、黄土塘、桐梓坡大板房、清水塘炮后街等项目,在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指导之下,棚户区项目改造坚持以“四增两减”为导向,把城区原来最脏乱的地方,打造成了设施齐全、服务配套、环境优美、管理有序的现代社区。

同时,为了保护长沙的历史记忆,在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工作中,对历史文化街巷、文物聚集的成片老城区以“修复修缮为主,零星拆除重建为辅”的有机棚改模式进行整体规划和改造。现在,通过有机棚改面目一新的都正街、高正街,已成为了极具历史韵味和湖湘特色的商业街区,成为了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。

今年,潮宗街两厢棚改项目也已经启动。印刻着清末民初历史烙印的老街潮宗街,将结合历史步道建设,对老长沙的历史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。

C 层次分明、相互补充的保障房供应体系

有效解决多样化的保障住房需求

在德雅路上,一个由4栋高层住宅围和形成的小区里,树木葱郁,健身器材一应俱全。仅从环境分辨,许多人都难以发现,这其实是一个保障性住房小区。

丝茅冲工矿棚改暨廉租房项目,仅仅是长沙市着力打造的众多保障性住房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长沙市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22.83万套,其中公共租赁住房9.44万套、经济适用住房实物13.39万套,形成层次分明、相互补充的保障房供应体系,形成立体式多渠道“住房保障网”,有效解决了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保障住房需求。

据长沙市住房保障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,近几年来,根据国务院部署,长沙着重推动了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。首先,结合产业布局和园区规划,集中建设了一批公共租赁住房,如长沙高新区麓城印象、尖山印象小区公租房4976套(间)。这些公租房既解决了园区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,又实现了园区统筹集约使用非生产用地、促进形成园区商业中心的功能。

其次,在新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同时,长沙还探索出了购买商品房、回租存量房源转化为公租房的新路子,有效缓解了保障住房需求旺盛与商品住房亟待消化的矛盾。此外,从2013年起,长沙试点乡村教师、乡村医生公租房建设。这一做法,也实现了保障房源的高效供应和特殊行业住房困难群体的优先保障。


扫一扫进入手机版